备案号:沪ICP备2021027183号
日料由于其味道的鲜美,充分的营养价值,以及视觉带给人的快感,享名国际,下面给大家介绍。
多数喜欢日本料理的人都不知道,其实我们所熟悉的日式料理,像是寿司、天妇罗或是寿喜烧这些菜色都不是日本传统料理,寿喜烧明治时代才出现,即使出现了也不普及,直到战后才较为流行;天妇罗则是江户时代从葡萄牙传入,谣传德川家康是吃了天妇罗而死;日式饮食最重要的寿司,调理方式源自于东南亚,在江户时代后期才出现目前的形式。
如果这些都不是日本「传统」的食物,那铁板烧、乌冬面、拉面、烧肉,或是猪排饭,也都不算是日式传统料理,本来日本人只吃荞麦面,拉面和乌冬面后来从中国传入,在20世纪初期,日本军国主义高涨,对于这些中国来的食物还带有鄙夷的心态,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拉面和乌冬面才又在日本社会重新风行。
至于烧肉和猪排饭则更不能算是日式的食物,因为日本料理历史中有将近一千年不吃家畜的历史,他们的蛋白质摄取主要从鱼类,或是山猪、野生鸟类当中获取,只有贱民阶层的「秽多」才吃家畜的肉,这些肉是只有低贱的人才吃的食物。
明治维新时,日本人才开始吃牛、猪这些常用的家畜,天皇颁布《肉食再升宣言》,才开始影响到日本人对于肉食的观感,但文化的改变是相当缓慢的,日本人大量食用牛、猪这些肉类还是二次战后的事情。我们现在熟悉的猪排饭所使用的日式黑豚或是昂贵的和牛,都是传统日式饮食当中所无法想象的。
如果我们以为的传统日式饮食都不是很传统,甚至是一种很新的现象,现在这些却都成为日式饮食的一部分,或许我们得重新思考所谓的传统、文化交流和日式饮食这些挂在嘴上却没有认真思考的概念。
我们经常将「传统」视为文化之中不变且恒定的部分,以为我们可以在中国人、法国人或是英国人之中抽丝剥茧,寻找到其中纯粹的中式、法式或是英式的文化,但其实很难。
从历史的角度,以社会变化的方式观察「传统」,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,所有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,都是不断变化而形成的,了解日本料理应该从食物、社会与外来文化等不同的面相,理解「料理」在日本历史上的变化。
日本料理,日文的汉字写成「和食」。这个名词源于明治时代,对于日本人而言,西洋的饮食习惯进来之前,并没有「和」、「洋」之分。由于大量的西式饮食习惯和文化传进日本,为了区别你、我,才产生了「和食」的概念,也产生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日本料理。
「和食」的概念虽然起源很晚,但是日本人以前当然有吃东西,与其说他们有一个恒久不变的传统,不如说传统本身一直在变化。
弥生时代开始,从中国传来的稻谷种植技术作开始影响日本,稻米以及相关的发酵技术,产生了酿酒、腌菜和味噌等饮食文化,形成日本料理的骨干。与中国不同之处在于:日本饮食之中几乎不食用家畜,像是猪、鸡、牛等动物。对于蛋白质的摄取主要从河鱼之中寻求,直到江户时代,才转往对于海鱼的猎捕。
日本料理强烈地受到中国料理的影响,不只是稻米的种植,还包括饮食文化上的传播,像是餐具、调味料、食疗或是仪式上都看得到中国文化的影子。
简单说来,日本上层阶级料理可以分为四种:官家(贵族)食用的大飨料理,武士食用的本膳料理、在寺院品尝的精进料理、茶会提供的怀石料理四种。
大飨料理和本膳料理都带有一种仪式的作用,从室町时代开始,就产生不同的流派,按照阶级与职官上的差异,每个人能享受到的数量不同,在饮食之中确认地位的高低,最高级的客人可以享受到21道菜的款待,而不同位阶之人,按阶级低而越来越少。伴随能剧的表演,一边欣赏,一边品尝。
源于佛教的「精进料理」和「怀石料理」都是修行人在寺院中的粗茶淡饭转变而成的精致料理,精进料理以豆腐、腌菜或是香菇等,搭配酱油或味噌,清淡、素雅,却又不会食不知味。
怀石料理则起源于茶道,将料理与茶连结在一起始自十六世纪茶道大师千利休,喝茶时空腹伤胃,所以茶道的专家也提供一些小点心或是餐点使人能够享受他们的茶。千利休的餐点很简单,一碗味噌汤和三盘小菜,重点还是在茶本身的饮用与其背后的哲学。
怀石料理在大名之间虽然采用茶道的形式,但逐渐讲究食材的内容。战国时代和德川幕府时代,将军拜访各诸侯的封地,地方诸侯为了招待将军,将当地最好的食材以怀石的形式献给将军享用,连盛放食物的器具也相当讲究。
通过以上的内容,我们已经了解了日料是什么了,谢谢大家浏览。